在生活种当你们接到保险电话的时候,会拒绝,这个时候你们会问人为什么要购买保险,当然也有人认为人是应该购买保险的,但是他进门不知道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如何投保,那么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人为什么要购买保险?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怎么购买》,欢迎阅读。
人为什么要购买保险?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怎么购买
人为什么要买保险?
生了重病的人会觉得生活真是残酷,家庭条件又不够好,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呢,可是身体健康时,为什么不趁早买一份保险,经济条件好的人比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更懂保险的重要性,会主动利用保险来规避风险,而大多数普通人想到是目前收入有限,等条件变好些了,再买保险,结果事情越来越多,需要的花销也越来越多,当风险真的发生后,又该如何呢?找朋友借?利用轻松筹求助?
其实,就算目前经济条件有限,买合适保费的保险,拥有需要的保障,也不会导致吃不饱穿不暖,若真的如此,也就没有为明天做打算的可能了。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人哪怕是特例,因为买了保险而变得一贫如洗,无力承担生活费用,当经济条件有限时,需要做的是对未来有个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短浅的目光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最后后悔莫及。
日常生活中节约些,不多的保费并不是难事,当未来家里有人生病住院,不管大病小病,有保险公司的保险金,也不用担心医药费问题,也许现在节约一包烟,少买一个包,等风险真的发生,就是救命良药。
保险很简单,就是帮保民解决人生中的三件事:
1.没事
若一辈子身体健康,无病无灾,那保险就是储蓄,老了可以拿来养老,人和钱都还在。
2.小事
生活中小事居多,比如磕磕碰碰,头昏脑热等,太常见不过,可以找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一点都不用担心。
3.大事
要是非常不幸运的患上大病,或者因意外导致身故残疾,对一个家庭来说将是莫大的困境,可有了保险还可以发挥保险的杠杆功能,以低保费获得高保额。
有不少人认为,保险是有钱人的事,普通条件的人过好小日子就行,用不着。可就是为了能过好小日子,才需要保险,经济条件差的人,不说几十万的重疾费用,就是几千上万的医疗费也会肉疼,而这对有钱人来说并不算什么。
那么你们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投保商业保险的侧重点分别是在哪里吗?那么不妨一起来看看不同年龄段投保商业保险侧重点分析吧!
受教育期:意外险+医疗保险+重疾险+教育险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0-23岁的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这段时间。未成年人的脆弱好动导致意外发生和住院治疗的概率比成年人要高,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后,父母要尽快给宝宝上好居民医保,在此基础上可以按顺序再补充意外险、医疗险和少儿重疾险。但需要注意的是,给未成年人购买保险并不是越多越好。目前,被保险人未满10周岁的,身故保额累计不得超过20万元;被保险人已满10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身故保额累计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超出部分无效。另外,如果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父母还可以有计划地为子女投保教育险,作为以后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费用储备。缴纳的保费其实是强制储蓄起来了,这样可以保证子女以后有足够的教育费用。现在市面上也有集意外、医疗、教育为一体的保险,可以根据需要及自身能力投保。
创业期:社会保险+意外险+重疾险+寿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是从23岁到45岁,又可细分为23-30岁和30-45岁两个阶段。23岁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消费水平高,能用于购买保险的资金应该不是太多。所以应该优先选择缴费较少,保障范围广的社会保险。在此基础上,年轻人主要是投保意外险和重疾险,功能是残疾给付、身故给付,提供安全与的保障。“进入30-45岁阶段,家庭和事业相对稳定,对保险的需求是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此时夫妻一方重疾、意外的发生会给家庭带来困难,所以这一阶段购买保险应以寿险(意外或重疾身故均可赔付)为主,可以购买意外险、重疾险以补充保额。同时还要为子女投保,所以要衡量整个家庭的情况之后进行保险的组合。
守业期:重疾险+理财保险+意外险+医疗保险到了45岁以后,医疗和养老成为最基本的两大问题。此时工作和收入基本已经到了最高的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为了维持以后的生活品质,养老金的问题要提前做好规划,投资一份理财保险是很好的选择。并且重疾险的保额比起创业期要进一步拉高,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由于健康状况下降,骨折等意外发生的概率增加,老年人还可以投保一份保障范围涵盖老年人常见意外的意外险及医疗保险。保险是家庭理财的有效手段,年龄、家庭结构变化、收入和家庭财务状况变化都会影响个人及家庭成员对不同保险产品的需求变化。专家提醒,买保险要趁早,并且最好每两年就检查一下现有保障是否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所以说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话,还是应该要购买保险的,当然要购买什么样的保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有不妥,请告知,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重疾险”在很多消费者的保险规划中都名列前茅,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必须要配置的保险产品!那....
340542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